心理咨询师写给“问题少年”的一封信
作者:冰千里 2022-05-21 21:55:33 成长心理

你好:

很高兴认识,也许你是10岁或14岁、18岁,也许你已不再年轻,那这封信就写给如今的少年,以及曾经少年的你。

这封信比较长(五千多字),读完大约需要20分钟,没办法,我似乎有太多话要对你讲。

首先,请允许我道歉。

因为我使用了“问题少年”这个词来称呼你,说实话我有些惭愧,你可能并不了解我,我的真实态度认为世上并不存在什么“问题”或“疾病”(再澄清一下,我特指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,毕竟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)。

我的观点是:所有“问题”都是“心灵呐喊”,它的意义在于让你理解内心深处那个挣扎的自己,所谓“问题”只不过把内心外显出来,好让你听见他的呼救。

这些呼救你也许很熟了,比如:“我TM受够了”、“我很抱歉”、“我很绝望”、“我想被人看到”、“我渴望理解”、“我鸭梨山大到崩溃”、“我的生命没了颜色”、“我要反抗、独立、复仇”、“我很羞愧”、“我该何去何从”……

是的,希望这几个短句被你看到,若可以,你完全有权利把它们大声读出来,就像有时你歇斯底里的怒吼!我保证,吼出来的那一瞬你会很爽,就算事后内疚也没啥,我支持你!

回到对你的这个称谓上,我要继续解释,否则我怕你觉得我和“他们”是一伙儿的。

因为“他们”会觉得你就是有问题的:“你不懂事了”、“你与其他孩子不一样了”、“你怪怪的了”、“你居然不上学了”、“你竟如此叛逆了”……不想说太多,相信你会脑补。

一句话总结就是:“你辜负了他们的期待”,所以他们会觉得你是个“问题孩子”。

我使用这称谓,也是为了让他们看到,我要让他们看到你的挣扎,并对你宽容一些。

而我才不信呢,我不认为有什么“问题少年”,甚至我认为“问题”恰恰是对你的保护,就算是“精神分裂”也是保护。

你还别不信,我问你,如果一个人被世界抛弃了,被伤害到绝望,他又不想死,最好的办法是什么?

对了,一定是“完全遁入幻觉”,并确信那个幻觉就是现实,是另一个可以活下去的世界,他再也不愿活在“我们这个世界”,这就是“分裂”。

你也可以叫他“疯子”,他正用“疯了”的方式进行分裂,目的在于逃开与这个世界的链接,逃开危险。

至此,他才不去理会那些穿白大褂的给他吃什么药或是否理解他呢!你看,这难道不是心灵最终的保护吗?

当然,你会说这个例子有点极端,唉,希望分裂的同胞们能听到我对他们的理解,就像理解我自己一模一样。

别急,我现在也来理解理解你,我来告诉你,他们认为的“问题”对你而言,究竟意味着什么。

比如“厌学”、“辍学”。

鬼才相信你真的不想上学呢,少年的你还没参透“人离开关系其实也能活得很好”这个道理,你现在正是在关系中纠缠的年纪。

“集体生活”对你来说很重要,你会在那里找到同类,诸如爱情和友情,你会和大家一样,你不再孤单,至少没被当做另类来看。

更何况学业还承载了家人的期盼与梦想的开端,所以我深信,你是想要上学的,无论你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,无论事实上学习有多么枯燥,但为了多数人的“价值观与共识性”,你定然不会轻言放弃。

对不起我有点啰嗦,我想说的是:“你已经没有力气上学了”。

学业压力有多大不需要我废话,每个与你一样的少年都要为此消耗大量心血,那请允许我举个例子吧:

如果你有100滴血,学习至少至少耗费你60滴,而你现在只有40滴,请问,你怎么去学校?还要至少用10滴血让老师同学看起来你和他们是一样的!

心理咨询师写给“问题少年”的一封信

那么,你另外60滴血去哪里了呢?答案揭晓:是“内耗”!

内耗让你失去了至少60滴血,这些内耗就是你一个人的战斗,是一场没有硝烟的、失血严重的2股、3股、多股力量的争斗。它们互相矛盾、牵制、撕扯,就像把你的心往不同方向拉扯。

这些内耗可能是:“自己或家长期望太高导致的断弦”、“丧失最好的友情爱情导致的抑郁”、“被霸凌被孤立被排挤导致的无助”、“被家庭关系各种摧毁导致的崩溃”以及“成长带来的烦恼”……

总之,它们的矛头都会指向“你无法接受这个事实”、“无法原谅自己”、“无法容忍羞耻与愧疚”。

尽管看起来还没那么糟,但其实你只剩40滴血了,还要逼着自己拿出10滴血维系人设,哪里还有能量投入学业战斗?也许只有不去学校,才能保护好你剩下的血量!

放过自己吧!

再比如“自残、自伤”:

一个人得有多大勇气才敢对自己如此“残忍”?答案是“被逼无奈的勇气”。

《水浒传》的好汉也想过太平日子呀,但是不行呀,他们不让太平呀,于是林冲李逵们磨刀霍霍上梁山,去杀掉那些剥削他们的人。

而你,我亲爱的少年,怒火中烧却还要压抑,巨大的攻击无处释放,除了转向自身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?

于是你开始了自我伤害,最初你也怕、也疼,后来就慢慢习惯了,因为你在其中得到了快感,看到血流出来的样子你甚至觉得从未有过的平静。

我晓得,每道伤痕都是你心灵浑浊的泪水,释放了屈辱与愤怒,让你感到了真真切切的存在。

你当然也是抑郁的,不抑郁的人哪有勇气割伤自己?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,他们会说你去打球呀,去把愤怒宣泄在操场,我倒是想问问如果他双腿瘫痪了,能来个三分跳投吗!

当然,你使用的方式和频次各不相同,也许你会偶尔扇自己一耳光,崩溃时拿脑袋撞撞墙,也许你会用指甲把胳膊掐得发紫,也许你会撕扯头发,诸如此类,这都是在伤害自己,都属于自残行为。

也许只能那样才能缓解你心中剧痛吧,这些痛苦包含:不能原谅的自我惩罚、无法反抗的绝望、强烈的不配为人感、对他人的极端痛恨、无法弥补的罪疚、弥漫的空虚和无意义……

是的,这些自我惩罚同时也是“自我保护”,毕竟扇自己耳光好过“生而为人我很抱歉”。

永远记住:你越是理解这些“问题行为”背后的动机,越允许犯错,哪怕是你认为无法弥补的大错(事实一再证明,用不了几年这些大错绝没有你想的严重),那么,自我伤害行为就会减少或消失。

开始我说的厌学以及接下来我说的其他,道理也都一样。

咱们继续啊,再比如,“过度背负父母期许”。

唉,这真是没办法,就算父母也在不断学习成长,但不知为何,他们就喜欢“让你去满足”。

如果你不满足他们,他们就要你“死”或者他们自己就去“死”。

咳咳,这个“死”也是比喻,我会觉得是个恰当的比喻,你觉得呢?因为我听到了你的呼喊“别再逼我了,再逼我我就去死”,而这个死更多的是报复,是“死给他们看”,呜呼,何其悲哉!

反过来也一样,“你让我太失望了,我还不如去死呢!”这是有些父母的心声,就算他们不说你也能感受到,他们低估了你的敏感。

比如成绩倒退或有了“问题”,就会发现他们的崩溃,那种感受太强了,好像是你害死了他,那你说你到底有没有罪?又找谁去说理?

更重要的,你认同了这样的家庭关系,你真的以为幸福与悲伤都建立在对方是否满足的基础上,这简直太可怕了!

因为你正在从小到大的、悄然无声的背负父母的投射,你已完全混淆这到底是谁的需要?究竟是你的需要?还是满足他们是你的需要?

真的,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见证了太多太多,有时我花了好几年才让这个可怜的孩子(或成年人)理解,原来他除了用“满足父母需求”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之外,已失去了他自身人格。

快点,把别人的情绪还给他吧!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要修,无论他是你的父母还是你的孩子,否则仅仅是无休止的愧疚也会让你生不如死。

要记住,无论多痛苦,你都有选择,你可以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满足他,也可以选择不满足他。人这一辈子若连“做自己”这件事都做不到,无论你考的学校多么名贵,心灵深处都是无尽荒凉。

再比如,一些“强迫行为或念头”。

这样的行为有很多,我甚至以为每个人都存在,哪怕像我这样的心理工作者。

比如我写作、做咨询的时候,一定要摆上几个固定摆件,否则就无法安心;比如我会反复检查是否锁门;比如我一定要把事情后果想几套方案——这都是我的强迫仪式行为。

那么,你呢?

也许这是一些小秘密,但我见过的也不少,比如反复洗手、洗澡、转笔;比如停不下来的啃咬手指;比如频繁自慰性幻想;比如停不下来的对答案、去厕所、玩手机、吃冷饮、暴饮暴食、抽烟喝酒......

除了这样的行为之外,还有更加折磨人的“念头”,各种糟糕的、邪恶的、荒唐的念头,明明知道不可能、无所谓,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、要去做——这些都属于强迫行为与强迫思维。

现在,我来告诉你,强迫的好处在于“抵消”,好像你这么做了就避开了更大的危险、惩罚或恐惧。

你看,我这么一说你就会放松点。

因为你是多么讨厌自己这些怪诞的行为呀,而他人的不理解会让你对自己更苛刻。

现在你知道了,这些行为都是对你的保护,都是有好处的。

除非严重成瘾影响到了日常,否则都需要自我允许。

真正伤害你的不是强迫行为,而是你对待强迫的态度,比如自慰、性幻想很正常,而你因此觉得自己是下贱的、肮脏的才是真正的伤害。

就算是你已经成瘾,强迫放下也不可行,只能在心灵深处共情与支持,才会在这些行为上有所收敛。

你好,时间关系我再说一个吧,比如“生病”。

你是真的肚子疼、大汗淋漓、呕吐不止,你是真的腰酸背疼腿抽筋,你是真的发烧感冒流鼻血——这一切都是真的,但他的含义却是“代替内心来谈判”。

当内心的冲突矛盾难以调和或意识不到时,才会使用身体代言。

比如你是真没力气上学了,但又不得不去,因为你过不了父母老师这一关,也过不了自己这一关,所以只能去上学。

最终,压力和冲突让你胃疼的满地打滚,你就不得不被家长接回家了——你看,你的身体多么诚实呀,不像大脑只会自欺欺人。

再比如,还有很多:像叛逆、退行、混社会、校园霸凌、早恋、小团体、分离焦虑、依赖与独立……我有点累了,不一一列举了,等有机会再与你交流。

当然我知道你一直在等解决之道,但我却没有更好的办法,因为一个家庭一个样,具有极大的差异性,我并不十分了解你。

但你不觉得以上所有“问题”被理解了,就是最大的解决之道嘛?

不过,我还是会告诉你2个方向:

第一,允许自己。

允许、允许、允许,说三遍吧!我要你在生活中必须无数次这样告诫自己:“我允许自己这个样子”。

真是说来话长,真正的自我允许很难做到,但也唯有此才是摆脱苦难的基础,允许自己的方式有很多,你可以从我之前文章中查找。

第二,千万别自己扛。

我知道,你之所以和父母闹来闹去,就是希望他们能与你一起扛,却往往事与愿违,因为他们也有自己过不去的卡点。

然而,这年代最大的幸运就是“有了心理层面的专业人士”,我指的就是像我这样的心理咨询师。

嗯,尽管你接受新事物能力超强,还真未必知晓“心理咨询师”究竟是干嘛滴,没事儿,隔行如隔山嘛,故此,请容我再唠叨几句,我会尽量只说重点,别耽误你休息。

1、有心理困惑绝不代表“精神不正常”。

真希望这是句废话,可我不确定你是否真这么想,也许身体生病就要去医院做检查,打针吃药,已成了固定思维:“心理问题就是病”。

而这会激发你的“羞耻感”:

一旦被扣上了“患者”、“病人”的帽子,好像你就与众不同了,你就是弱势群体了,你就有可能被嘲笑、被讽刺了,你就认为自己“不正常了”——这是错误的!

更准确的说,世上不存在没有心理困惑的人,只要他还是个人,我本人也如此,所以我每周都要去见我的心理咨询师,我以此为荣。

因为只有脱离了基本物质需求追求精神满足的人,才会花钱找心理咨询师一起探索。

当然,当前是有点麻烦,只不过这些麻烦对整个人生而言,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。

去医院看心理科,一般会给你开药,因为那是医生的职责呀,否则医院拿什么养活自己。

而普通的心理咨询师和医院的精神科大夫有着本质区别,前者只是一个愿意去理解你的人,而已。理解这一点,你就没那么害怕了。

2、你要自愿。

我见过很多被父母逼迫来的,那没有任何意义,所以,相信你的眼光和直觉,千万别勉强,你是为了自己,不是为堵住父母的嘴。

“自愿”是改变的底线,我的建议是“试一试”,你觉得行就继续,不行就停止或换一个,把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。

也许你未满十八岁,那么父母是有义务给你提供资金支持的。

当然,自愿还包括独立性,比如你要用自己的手机、自己一个人的房间等等,你有权为自己保密,正规的咨询师当然会与你签署保密协议。

3,尽量别找熟人。

特别是你在生活中就认识的,或你妈的朋友你爸的同学之类,日常越熟悉越不合适。

没办法,这是心理咨询独一无二的属性,其他行业都喜欢找熟人,一个是图便宜,一个是多照顾,但心理咨询:

关系必须纯粹、边界必须清晰、情感拒绝打折。

你与你的心理咨询师越陌生越好,生活没有任何交集,咨询完也没任何途径联系,对敏感的你而言,这才足够安全,只有安全才可以建立信任,才愿袒露心声,而不是虚假的伪装。

所以,不在一个城市最好,别担心,网络心理咨询同样有效,但必须视频。

其实,我想说的还很多,比如效果、咨询次数、时长、频次、费用、父母访谈等等,但就到这里吧,有问题可以去问你的咨询师,他会告诉你的。

好了,这封信就先写到这儿吧,人生漫漫,这本是你最美的年华,愿你能活出本该有的花季!

声明: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,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,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,联系方式请点击【侵权与稿费】。

视频课程
提供专业的心理学课程视频、适合学习

最新测试